2007年
李沣:《大禹出生山东考》[J],《菏泽学院学报》,2007年,第06期,第73-77+100页。
李华、文胜伟:《从“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第34期,第550+560页。
董月玲:《大禹若在今天还会“治”水吗》[J],《中国减灾》,2007年,第10期,第22-24页。
王志桃:《赫拉克勒斯和大禹——中希神话比较》[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03期,第56-58页。
陈镁:《寻访大禹的足迹》[J],《中国土族》,2007年,第03期,第16-17页。
余世存:《大禹的预言》[J],《英才》,2007年,第09期,第128页。
王贵忠:《“大禹治水”的启示》[J],《人民教育》,2007年,第Z3期,第16-17页。
马九器:《2007中国水之殇我们的“大禹”在哪里?》[J],《环境经济》,2007年,第08期,第64页。
张杨:《大禹宗谱与绍兴水文化》[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04期,第12-14页。
吴明:《大禹家在哪?》[J],《中国老区建设》,2007年,第08期,第61页。
鲍义志:《再说大禹故里》[J],《中国土族》,2007年,第02期,第13页。
张忠孝:《民和官亭是大禹故里》[J],《中国土族》,2007年,第02期,第14-16页。
茹果:《古越龙山百年陈酿公祭大禹》[J],《中国酒》,2007年,第05期,第54页。
王定璋:《《尚书》所载的大禹》[J],《天府新论》,2007年,第03期,第127-130页。
景茂礼:《大禹治水 始于夏门》[J],《沧桑》,2007年,第02期,第46+51页。
葛许国:《杭州与大禹传奇》[J],《杭州通讯》,2007年,第04期,第56页。
郭晓芸:《专家谈大禹故里》[J],《中国土族》,2007年,第01期,第12页。
柳春诚:《喇家遗址与大禹治水综合景区创意设计的建议》[J],《中国土族》,2007年,第01期,第13页。
秦国祥:《大禹在积石峡治水的传说》[J],《中国土族》,2007年,第01期,第14页。
陈镁:《三川大禹遗迹最新发现》[J],《中国土族》,2007年,第01期,第15页。
董莹、董文虎:《大禹治水——中国文化遗产的精品》[J],《水利发展研究》,2007年,第02期,第61-64页。
欧阳新献:《心之祭——从大禹治水的故事想开去》[J],《河南国土资源》,2007年,第01期,第54页。
张万爽、关佳琦:《古帝婚姻礼赞——读<涂山歌>》[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02期,第5-6页。
彭邦本:《上古蜀地水利史迹探论》[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06期,第87-96+142页。
李雄燕:《略论古羌族对道教神仙信仰的影响》[J],《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05期,第122-126页。
冯广宏:《禹生西羌广柔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03期,第10-13页。
程起骏:《鲧禹父子·喇家玉刀·日月山禹王庙》[J],《中国土族》,2007年,第03期,第13-15页。
吴采莲:《绍兴:文化品牌建设绽放独特魅力》[J],《长三角》,2007年,第05期,第24-26页。
沈鸿:《《大雅》、《周颂》为何不载尧、舜传说考论——兼谈周文化与夏文化的亲缘关系》[J],《学术交流》,2007年,第01期,第143-147页。
胡国锋:《夏族鱼图腾析》[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7年,第07期,第159-160页。
报纸:《历史文化名人纪念活动热火朝天》[J],《领导决策信息》,2007年,第19期,第26-27页。
张得祖:《鲧禹治水传说与先夏文化东渐新探》[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03期,第47-50页。
徐娜:《遭遇水危机》[J],《中国减灾》,2007年,第04期,第4-5页。
程起骏:《漫话黄河磬王与喇家遗址》[J],《柴达木开发研究》,2007年,第02期,第22-23页。
周书灿:《三苗南迁与湖南境内虞夏传说的发生》[J],《南方文物》,2007年,第04期,第132-135页。
周书灿:《三苗南迁与湖南境内虞夏传说的发生》[J],《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05期,第116-121页。
高利华、王海雷:《环境与文化的一次对话——2007年“越文化与水环境”国际研讨会纪要》[J],《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05期,第325-327页。
吴昂、陆百生、吴培德:《水与绍兴》[J],《建筑与文化》,2007年,第09期,第40-41页。
王海雷:《2007年“越文化与水环境”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04期,第27-29页。
邵勤:《从“禹”字看文字与文化之关系》[J],《消费导刊》,2007年,第07期,第200页。
李可可:《从分疏治水到人水和谐》[J],《水利发展研究》,2007年,第07期,第59-61页。
刘昕:《论鲁迅《故事新编》中英雄的境地与出路》[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02期,第84-87页。
胡滔滔:《禹王碑溯源》[J],《档案时空》,2007年,第05期,第47-48页。
曹兴旺:《妫河的主题》[J],《绿化与生活》,2007年,第02期,第32页。
郭润宇:《“华夏”、“中华”、“中国”源头考——兼评章太炎先生的一段论述》[J],《华夏文化》,2007年,第01期,第26-29页。
聂立申:《论三代前黄河下游河道的大致走向》[J],《泰山学院学报》,2007年,第02期,第41-44页。
宋长青:《县名小考》[J],《中国国情国力》,2007年,第02期,第57-58页。
吴文昭:《中国古代治水与和谐思想的形成》[J],《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第03期,第250页。
冯广宏:《《尚书·尧典》新议》[J],《文史杂志》,2007年,第01期,第48-50页。
方燕明:《寻找“禹都阳城”》[J],《文明 》, 2007年,第03期,第146-147页。
姚政权、吴妍、王昌燧、赵春青:《河南新密市新砦遗址的植硅石分析》[J],《考古》, 2007年,第03期,第90-96页。
程平山:《论新砦古城的性质与启时期的夏文化》[J],《考古与文物》,2007年,第03期,第59-63页。
张国硕:《夏王朝都城新探》[J],《东南文化》,2007年,第03期,第23-28页。
马世之:《新砦城址与启都夏邑问题探索》[AJ],中国古都学会、郑州史研究会编:《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辑)[C],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年。
杨建敏:《新砦城址是夏代早期都城》[A],中国古都学会、郑州史研究会编:《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辑)[C],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年。
曲英杰:《尧舜禹及夏代都城综论》[A],陈祖武主编:《从考古到史学研究之路——尹达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赵兰会、张振忠、王吉怀:《安徽蚌埠禹会村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收获》[N],《中国文物报》,2007年7月20日,第02版。
杜勇:《论夏朝国家形式及其统一的意义》[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01期,第31-39页。
杜勇:《论夏朝国家形式及其统一的意义》(续)[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02期,第19-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