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
程涛平:《大禹神话园建设的回忆》[J],《武汉文史资料》,2006年,第11期,第4-10页。
鲍义志:《喇家遗址与大禹治水》[J],《中国土族》,2006年,第03期,第19-20页。
黄震云:《<吴越春秋><越绝书>大禹治水神话比较》[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04期,第70-73页。
陈效亮:《大禹与西南少数民族》[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03期,第29-30页。
孙正国:《神话资源转化必须警惕两种倾向——冯天瑜先生访谈录》[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03期,第5-9页。
戚中环,宣国祥:《绍兴举行2006年公祭大禹陵典礼》[J],《中国报道》,2006年,第05期,第124页。
艾奇:《绍兴打造文化“金名片”——南祭大禹陵》[J],《长三角》,2006年,第05期,第43页。
唐世贵:《大禹神话与巴蜀文化之渊源新探》[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6年,第02期,第34-38页。
金国娟,唐建生:《大禹精神的传承》[J],《今日浙江》,2006年,第08期,第56-57页。
赵逵夫:《积石与大禹导河事迹再考》[J],《社科纵横》,2006年,第03期,第113-114页。
报纸:《激情大禹,大禹激情——广州大禹2006年迎新年晚会》[J],《广告人》,2006年,第02期,第142-143页。
高先沛,何朝贵,张成富:《川西北大禹故里中蜂资源见闻录》[J],《养蜂科技》,2006年,第01期,第14-16+21页。
徐斌:《伏羲与大禹——基于信仰与民俗起源意义上的比较研究》[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01期,第58-63页。
石钟扬:《从<禹鼎志>到<西游记>——<西游记>作者新证之三》[J],《明清小说研究》,2006年,第04期,第161-173页。
郭艳梅:《中国历史上的神话情结之我见》[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03期,第106-107页。
白剑:《揭秘岷江河谷两支羌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02期,第1-3页。
伦珠旺姆:《水:精神家园的神话喻体——保安族神话传说话语分析》[J],《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02期,第35-39页。
黄震云:《伯禹愎鲧与龙马图腾》[J],《职大学报》,2006年,第01期,第52-55+87页。
翁礼华:《禹杀防风话审计》[J],《中国财政》,2006年,第01期,第71-72页。
钟伟今:《从防风氏神话看夏朝前期的一段历史》[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05期,第48-50页。
李红有:《先秦诸子论水》[J],《水利发展研究》,2006年,第10期,第54-59页。
李绍明:《“禹兴西羌”说新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03期,第1-3页。
李剑国,张玉莲:《“禹步”考论》[J],《求是学刊》,2006年,第05期,第93-100页。
杨万娟:《韩国文化与楚文化渊源关系再探──兼谈氐羌、巴文化的渗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02期,第120-124页。
史美珩,周荣庭:《<书经>和谐思想的当代价值》[J],《今日中国论坛》,2006年,第01期,第62-64页。
任玉贵:《新编西王母民谣及其产生的人文背景》[J],《柴达木开发研究》,2006年,第06期,第23-26页。
郝永华:《话说积石山》[J],《档案》,2006年,第06期,第29-32页。
秋风:《走过塞汶河》[J],《同舟共进》,2006年,第09期,第35-38页。
潘杰:《以水为魂——中国治水文化的精神传承(三续)》[J],《江苏水利》,2006年,第07期,第44-48页。
都怡文:《东西文化差异造就不同新闻眼》[J],《传媒观察》,2006年,第07期,第37-38页。
潘杰:《以水为魂——中国治水文化的精神传承(三)》[J],《江苏水利》,2006年,第06期,第46-48页。
刘锡诚:《在中西文化比较视野下看神话资源转化的中国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03期,第10-12页。
万建中:《神话文本的阅读与神话的当代呈现》[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03期,第12-13页。
孙正国:《全球化语境下看神话资源转化的两难选择》[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03期,第15-16页。
潘杰:《中国水利文化的哲学启蒙》[J],《群众》,2006年,第05期,第52-53页。
李晓伟:《与大地同行与昆仑同在(二)》[J],《柴达木开发研究》,2006年,第02期,第30-34页。
报纸:《岣嵝峰国家森林公园》[J],《绿色中国》,2006年,第08期,第56页。
潘杰:《“以水为师”——中国水文化的哲学启蒙》[J],《中国水利》,2006年,第05期,第49-51页。
王振中:《姜太公是山东土著姜姓吗——与焦安南、李建义二位先生商榷》[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01期,第120-123页。
方燕明、刘绪:《河南登封市王城岗遗址2002、2004年发掘简报》[J],《考古》,2006年,第09期,第3-15+97页。
方燕明:《登封王城岗遗址的年代及相关问题探讨》[J],《考古》,2006年,第9期,第16-23页。
杨育彬、孙广清:《淮河流域古文化与中华文明》[J],《东岳论丛》,2006年,第02期,第49-53页。
李民、王健:《夏代域限探讨综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6年,第03期,第2-8页。
宋豫秦、虞琰:《夏文明崛起的生境优化与中国城市文明的肇始》[J],《中原文物》,2006年,第03期,41-43+51页。
罗琨:《“有虞氏”系谱探析》[J],《中原文物》,2006年,第01期(内部资料)。
张国硕:《中国新石器时代城址的发现与研究》[A],张国硕:《文明起源与夏商周文明研究》[C],北京:线装书局,2006年。
张国硕:《中国新石器时代城址的发现与研究》[A],《文明起源与夏商周文明研究》[C],北京:线装书局,2006年。
方燕明:《王城岗遗址考古新发现及其意义》[A],韩国河,张松林主编:《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学术研讨会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
赵春青:《关于新砦期与二里头一期的若干问题》[A],杜金鹏、徐宏主编:《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中国·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
高炜:《跨世纪十年的夏商都邑考古》[A],杜金鹏、徐宏主编:《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中国·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
王立新:《从嵩山南北的文化整合看夏王朝的出现》[A],杜金鹏、徐宏主编:《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中国·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
张莉:《夏代早期都城研究》[A],杜金鹏、徐宏主编:《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中国·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
王仲孚:《夏代考古的收获与尚待解决的问题》[A],杜金鹏、徐宏主编:《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中国·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
许宏:《“新砦文化”研究历程述评》[A],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编:《三代考古》(二)[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
罗琨:《“乡有夏之境”试析》[A],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编:《考古学研究》(六)[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
张诚:《试论夏都变迁地域》[A],庆祝李民先生70寿辰论文集编委会:《中国古代文明探索——庆祝李民先生70寿辰论文集》[C],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