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
谢芸、石海英:《从大禹治水到诺亚方舟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04期,第173+194页。
吴文祥、葛全胜:《夏朝前夕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及大禹治水真相》[J],《第四纪研究》,2005年,第06期,第79-87页。
熊道辉:《是“围堵障”还是“疏顺导滞”——从大禹治水的故事想到城市“禁摩”》[J],《摩托车》,2005年,第11期,第14-16页。
石霏:《大禹神话与孙悟空形象》[J],《寻根》,2005年,第04期,第39-44页。
吴家骅:《大禹祠》[J],《世界建筑导报》,2005年,第02期,第116-119页。
李零:《禹步探原——从“大禹治水”想起的》[J],《书城》,2005年,第03期,第55-58页。
王锴:《“法”字原义与大禹治水》[J],《民主与科学》,2005年,第01期,第32-34页。
李绍明:《从石崇拜看禹羌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02期,第1-4页。
杨孝军:《徐州新发现一批汉代画像石考释》[J],《四川文物》,2005年,第06期,第55-62页。
丘道信:《论中国早期“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J],《怀化学院学报》,2005年,第04期,第71-73页。
王纪武:《中国传统区域空间观念发端考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5年,第06期,第21-25页。
潘杰:《“以水为师”——萌生中国水文化的哲学启蒙(下)》[J],《江苏水利》,2005年,第09期,第45-49页。
李文芳:《水利文化的历史发展与演变》[J],《水利发展研究》,2005年,第07期,第58-61页。
师玉梅:《“随山濬川”之随》[J],《语言研究》,2005年,第02期,第110-111页。
袁志明:《水文化的理论探讨》[J],《水利发展研究》,2005年,第05期,第59-61页。
汉宝德:《中国的人文与自然》[J],《建筑师》,2005年,第02期,第72-74页。
张向持:《写给天下喝酒人》[J],《人民论坛》,2005年,第04期,第56页。
刘玉娥:《论尧舜治国方略及其历史贡献》[J],《洛阳大学学报》,2005年,第01期,第48-52页。
李素平:《先秦水文化蠡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03期,第168-172页。
方燕明:《登封王城岗遗址的新发现与夏文化研究》[N],《中国文物报》,2005年1月28日。
杨肇清:《略论登封王城岗遗址大城与小城的关系及其性质》[J],《中原文物》,2005年,第02期,第33-35页。
高江涛:《新砦遗址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问题》[J],《中原文物》,2005年,第04期,第22-27页。
方燕明:《登封告成王城岗遗址考古发现与研究》[A],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安金槐先生纪念文集》[C],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
朱光耀、朱诚、凌善全:《安徽省新时期和夏商周时代遗址时空分布与人地关系的初步研究》[J],《地理科学》,2005年,第03期(内部资料)。
吴文祥、葛全胜:《夏朝前夕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及大禹治水真相》[J],《第四纪研究》,2005年,第06期(内部资料)。
黄润、朱诚、郑朝贵:《安徽淮河流域全新世环境演变对新石器遗址分布的影响》[J],《地理科学》,2005年,第09期(内部资料)。
夏含夷:《<竹书纪年>的整理和整理本——兼论汲冢竹书的不同整理本》[A],夏含夷:《古史异观》[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辛德勇:《夏及商前期都城文献资料的初步研究》[A],辛德勇:《历史的空间与空间的历史》[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丁山:《由三代都邑论及民族文化》[A],丁山:《古代神话与民族》,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