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
报纸:《大禹·开元》[J],《饭店现代化》,2012年,第11期,第32页。
许忠贤,严卫东:《“国家地方联合节水灌溉技术设备与工程实验室”依托大禹节水集团获批组建》[J],《中国水利》,2012年,第20期,第82页。
常松木:《颍河——大禹治水第一河》[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2年,第19期,第24-25页。
报纸:《貌似馒头的药材——禹余粮》[J],《中医药通报》,2012年,第04期,第38页。
孙国江:《大禹治水传说的历史地域化演变》[J],《天中学刊》,2012年,第04期,第23-26页。
杜涛:《灾害与文明:中西洪水神话传播比较》[J],《前沿》,2012年,第16期,第162-164页。
杨栋:《二十世纪大禹传说研究》[J],《开封大学学报》,2012年,第02期,第1-6页。
杨栋:《西周时期大禹传说的流布》[J],《文艺评论》,2012年,第06期,第126-131页。
任玉贵:《大禹治水 历史与现实的面面观》[J],《中国土族》,2012年,第02期,第12-18页。
任玉贵:《湟源历史文化探源之四 大禹治水:历史与现实的面面观》[J],《群文天地》,2012年,第11期,第10-17页。
钱宁儿:《冢斜大禹后裔的百年古庄》[J],《今日浙江》,2012年,第09期,第58-59页。
赵逵夫:《积石与大禹导河事迹再考》[J],《兰州学刊》,2012年,第04期,第5-7页。
高娟丽:《大禹渡神柏峪景区林草植被配置探讨》[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12年,第01期,第30-31页。
王吉怀:《“大禹治水”之“禹会诸侯”考》[J],《蚌埠学院学报》,2012年,第01期,第108-115页。
李远国:《大禹崇拜与道教文化》[J],《中华文化论坛》,2012年,第01期,第27-32页。
徐学书:《大禹、冉駹与羌族巫文化渊源》[J],《中华文化论坛》,2012年,第01期,第33-38页。
郭霞:《鲧禹父子关系考证》[J],《兰台世界》,2012年,第03期,第36-37页。
徐学书:《略论羌族文化与古蜀文化的渊源关系——兼论羌族与黄帝的渊源关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2期,第51-55页。
王峰:《世界汶川 水墨桃源》[J],《中国乡镇企业》,2012年,第11期,第18-20页。
刘冠美:《“易”对中国治水实践的影响》[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03期,第53-56+91页。
杨德钦:《关于“禹,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的探讨》[J],《中国计量》,2012年,第09期,第64页。
范天平:《治水与民族精神》[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2年,第17期,第20-22页。
杨国军:《会稽山,纯正的绍兴黄酒》[J],《中国酒》,2012年,第09期,第70-77页。
李宗新:《水是文明之摇篮》[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2年,第15期,第21-23页。
陈珂、,高瑜、胡吉超:《沿淮地名的文化意义阐释》[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03期,第54-58页。
报纸:《禹王庙》[J],《春秋》,2012年,第02期,第61-62页。
杨栋:《禹平水土传说新解——从“敷土”到“治水”传说的演变》[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2年,第01期,第79-83+69页。
何兆龙:《也说防风氏被杀》[J],《经济研究参考》,2012年,第04期,第50-51页。
原昊:《禹生神话的文献考察及文化探析》[J],《文艺评论》,2012年,第10期,第155-157页。
钱仁发、王吉怀:《从禹会遗址的考古资料看淮河中游地区文明化进程》[J],《东南文化》,2012年,第03期,第40-46+130页。
黎林峰:《北川再生》[J],《中国建设信息》,2012年,第11期,第2-13页。
任玉贵:《环青海湖是昆仑神话的发祥地》[J],《中国土族》,2012年,第01期,第17-20页。
徐江伟:《“血色曙光——华夏文明与汉字的起源”之三 夏商周三代的民族属性》[J],《社会科学论坛》,2012年,第03期,第137-155页。
王晔:《英雄的赞歌——康塔塔《塗山之阳——与洪水搏斗》创作研究》[J],《艺术研究》,2012年,第01期,第96-97页。
冯建荣:《秦《会稽刻石》考论》[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2年,第01期,第4-9页。
朱玉兰:《喇家遗址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刍议》[J],《中国土族》,2012年,第04期,第71-73页。
李利宏,王延荣,杨惠淑:《水润中原》[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2年,第21期,第17-18页。
黄权生:《三峡走蛟文化》[J],《中国三峡》,2012年,第08期,第39-45页。
刘成:《中国的八种神秘文字》[J],《人才资源开发》,2012年,第07期,第89页。
李宗新:《水是治国之枢》[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2年,第11期,第9-10页。
报纸:《古遂国与“遂公盨”》[J],《春秋》,2012年,第02期,第54页。
刘敏:《论治消如治水》[J],《新中医》,2012年,第03期,第133-135页。
李靖:《济源:中国创世神话之乡的新纪元》[J],《中外管理》,2012年,第03期,第36-39页。
黄震:《水与中国法律起源》[J],《中国三峡》,2012年,第02期,第5-11页。
彭语良、李思雨:《论中国神话对教育的影响因素——兼与西方神话之比较》[J],《学术探索》,2012年,第02期,第136-139页。
杨波:《千古风流禹王台》[J],《寻根》,2012年,第01期,第95-98页。
钮海燕:《问祖寻根,成就“鬲”文化研究大家》[J],《国际人才交流》,2012年,第02期,第33-35页。
张莉:《新砦期年代与性质管见》[J],《文物》,2012年,第04期,第83-89+96页。
钱仁发、王吉怀:《从禹会遗址的考古资料看淮河中游地区文明化进程》[J],《东南文化》,2012年,第03期,第40-46+130页。
蔡全法:《夏早期都邑“阳城”与“阳翟”探索》[A],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分别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编:《早期夏文化与先商文化研究论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年。
方燕明:《中国古史传说之洪水说与大禹治水诸史迹的考古学观察》[A],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分别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编:《早期夏文化与先商文化研究论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年。
马世之:《登封王城岗遗址与禹都阳城》[A],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分别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编:《早期夏文化与先商文化研究论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年。
许顺湛:《寻找夏都》[A],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分别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编:《早期夏文化与先商文化研究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年。
张国硕:《早期夏文化与早期夏都探索》[A],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分别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编:《早期夏文化与先商文化研究论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年。
方燕明:《登封王城岗龙山文化晚期城址——“禹都阳城”的考古学研究》[A],郑州市城市科学研究会编:《华夏都城之源》[C],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
李龙:《新砦城址的聚落性质浅析》[A],郑州市城市科学研究会编:《华夏都城之源》[C],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
虞宁:《新砦故城为夏启之都》[A],郑州市城市科学研究会编:《华夏都城之源》[C],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
王吉怀:《淮河岸边的文明曙光——关于禹墟考古发掘的学术报告》[A],蚌埠市涂山大禹文化研究会、蚌埠市博物馆编:《大禹文化资料荟萃》[C],2012年,第257页(内部资料)。
朱渊清:《禹画九州论》[A],蚌埠市涂山大禹文化研究会、蚌埠市博物馆编:《大禹文化资料荟萃》[C],2012年,第257、163页(内部资料)。
刘绪:《对探讨早期夏文化的几点看法》[A],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分别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编:《早期夏文化与先商文化研究论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