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咨询电话 17773033485

荆涂峡

上传者:宗良 上传时间:2021-08-25 16:59:01

     《荆涂峡》由安徽财经大学艺术学院2020级广播电视专硕生宗良拍摄制作。

       一座山,自大禹治水,屹立江淮,孕育下爱的情味;一条河,分开南北,融合各地文化韵味;一道峡,记录下四千年前大禹劈山导淮的惊天壮举(加精神),使刘邦、苏轼为此驻足惊叹,命立禹庙,提下“安邦”、“定国”,勒石以记。

(片头......

涂山脚下,涡淮萦绕。淮河、涡河及茨淮新河三大水系在此交汇,荆涂夹淮,列峙为胜。淮河九曲十八弯,一道流水一道滩。从桐柏山逶迤而下的淮河,东流淮南八公山突然折北,形成南北百余里的大弯流到怀远县城西南,沿荆山南转向山西,与西来的涡水会合东流水流不畅,冲出河床。古时此处田园村舍一片汪洋。刚刚成婚的大禹接到治水命令,左手拿着准绳,右手拿着规矩,走到哪里就量到哪里。他吸取了父亲采用堵截方法治水的教训,发明了一种疏导治水的新方法,其要点就是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地东流入海。大禹治水至此举开山神斧,劈开荆涂两山,打通水道,淮河洪水直接从荆山峡宣泄而出,水土平成,万物生长,形成了壮观的荆涂峡谷景观。滋养了千里淮河的肥沃土地,孕育出荆涂两岸的勃勃生机。

峡口两岸,曾有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也有大会诸侯的豪情万丈,三过家门而不入,励精图治成伟业;曾有一名女子临山望夫,精诚所至,幻化成石,林间清脆空灵的雀语,唱出那句流传千年的“候人兮猗”,诉说着她千年的想念;龟山下可曾闻那神猴的怒吼,天淮河口,可曾见那“尸倒九里地,骨拉千车”的防风遗冢。除了这些奇幻瑰丽的神话传说,更留有历代文人墨客的名作,司马迁、曹植、柳宗元、苏东坡、黄庭坚等名家,无不览荆涂以歌咏禹王之功德,留下诗文墨宝。内收人文、外览名胜,书写出四千年长河的绝代风华。

鱼跃鸢飞禹王迹,彩虹飞架变通途。荆山峡的首尾河岸,被称作上洪、下洪。峡谷水道暗礁众多,险象环生。淮水怒吼,穿峡奔流,惊涛拍岸。历来有“跑马行船三分命。”之说,千百年来,不知多少舟船葬身水底。

为了拓宽荆山峡谷,宣泄淮河洪水,方便舟船通行,在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鼓舞下,水利部设立了治淮委员会,全面规划和治理淮河,并在涂山余脉的黑虎山北,修建了蚌埠淮河大闸,提升淮河中上游水位,方便舟船通行。怀远县治淮总队,成立了荆山峡劈山导淮指挥所,组织千余民工,在涂山安营扎寨,开山炸石。4000年后,当代大禹,历经十年,以“土洋结合”的方法,继鲧禹之宏远,再次劈山导淮,切除涂山余脉伸入峡口的阻水山体,清除了峡谷西岸阻水滩地和芦苇,荆山峡泄洪和通航能力大大提高,彻底解决了淮河泛滥的根本问题,千亩湿地,更是让往来游客流连忘返。而今,荆涂峡上,往来船只,不绝如缕。2005年,长818米,宽32米,主跨160米的荆涂淮河大桥通车,圆了蚌怀两地民众的大桥梦。

荆山峡山高水阔,景色壮美;川上风帆,岸畔杨柳,波光岚影,流水行云,诗情画意,美不胜收。跨越荆山峡,连接蚌埠、怀远的荆涂淮河大桥落成,天堑变通途,荆山峡又添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