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咨询电话 17773033485
一场关于青春的葬礼——影片《狗十三》对位的镜像分析
点击:1527次 发布日期:2020-04-05 17:04:51

作品名称:一场关于青春的葬礼——影片《狗十三》对位的镜像分析

作品编号:HN0022

作者:昌青青

学校:淮南师范学院

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     班级17级戏剧影视文学1    姓名:昌青青

一场关于青春的葬礼——影片狗十三对位的镜像分析

  《狗十三》海报上印着这样一句话,“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其实我认为不应该说的如此决绝的,这句话的后面还应该再加上一句,“肉体死去之后便是灵魂的重生。”

世间之事最悲哀之处莫过于一味的沉溺在幸福之中而不自知。人是一种极其矛盾的生物,往往只有在经历过痛苦才会更加珍惜幸福,而成长也必定需要付出些代价,才能让我们更能理解人生的本质。这场仿佛凶杀似的成长过程,本质上只是让我们懂得如何与生活和解,以细细小小的温暖去抵御透彻心骨的冷酷,这才是成长的必修课。

  影片讲述了一个少女成长的故事。13岁少女李玩的父母离异了,父亲再娶并有了儿子。他担心女儿接受不了,隐瞒了事实,把女儿寄养在爷爷奶奶家。相比很多严厉并重男轻女的中国式家庭来说,李玩所面对的家庭环境要好些,爷爷奶奶非常关心她的生活,父亲会在意女儿的想法。但这看似有爱的后面,矛盾也在聚集。李玩痴迷物理学,却在父亲的胁迫下改报了英语小组,父亲作为补偿送了她一只小狗,李玩给它取名叫“爱因斯坦”。爷爷弄丢了李玩的小狗爱因斯坦,父亲告诉李玩要懂事,爷爷年纪大了不能怪爷爷。李玩执意要去寻找爱因斯坦,无意推开爷爷致使爷爷脚踝受伤,也因此被父亲家暴。父亲后来向她道歉,解释这一切都是因为“爱”,让李玩原谅他。继母为了不让李玩再有理由闹下去,买了一只一模一样的狗冒充爱因斯坦。李玩说它不是,但家里所有人都强迫她让她承认是。影片中的狗就是李玩的另一个分身,在面对狗所象征的“自我”丢失时,这个女孩做了最后一番挣扎后,最终彻底放弃了。顺从和妥协虽然消极,但可能是大多数少年都曾接受过的一种成长方式。

  影片是复杂的,看起来人人都有错,但细想起来好像每个人做的都是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一个十三岁少女固然有她的敏感与单纯,但同时父辈们的生活也并没有太轻松。影片中有两场戏,第一场戏是在商务宴会上,一桌子人说着奉承话讨好张哥,父亲一脸赔笑:“没有你张哥,就没有我的今天。”这是父亲所要面对的成年社会的现实压力。第二场是李玩考取年级第一时,父亲开车在路上情不自禁的唱起:“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嘿!就是好!就是好!”,这一句话带来的历史的沉重感,提醒着观众,父辈们少年的成长史。现实的压力和父辈们成长经历形成的历史积淀,潜移默化的施加在父亲身上,让在教育女儿和女儿对他行为的观感形成了巨大的错位。 刘慈欣曾说:“在中国,现实的引力实在太沉重了,任何超脱飞扬的思想都会砰然坠地。”                              

  影片中导演曹保平展示了家庭教育中的矛盾,影片对这种现象并未给出明确道德评价。每个人身在局外又是剧中人,很难说清楚这种家庭下的成长到底是对还是错,没有一味的倾向说教,而是用每个人都能理解的方式把这种困惑显现给大家看,从父母和孩子两个视角同时完成了它所想要达到的目的,对压迫式教育的批判,以及对现实生活无奈的妥协。

  影片中导演选择了一种对位镜像的方式,“人与狗”,“成人与孩子”,狗始终是女主的另一个分身,它代表着温情、自由。成人的世界,妥协、伪善、现实,孩子的世界,温暖、自由、幻想。双重的对位让观众拥有更多的角度去理解故事的内涵。同时,大量浅焦镜头的运用,营造出女主人公与周围空间的疏离感。这个女孩子必须要经历激烈的反抗,才能赢得惨烈的成长。

  也正如电影名一样狗和十三岁的少女相合,《狗十三》,听起来颇有些骂街的脏话意味,但也正像所有人曾经经历过的青春一样,从开始愤世嫉俗的反抗这个社会,到最后小心翼翼地收好翅膀。就像导演曹保平对媒体说的“没人注意我们在什么时候就长大了,一切好像自然而然地发生了,但那一天到来其实是很残酷的,我想让大家回头看看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