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咨询电话 17773033485
试析《黑暗骑士》的黑色元素
点击:948次 发布日期:2019-10-30 08:13:44

作品名称:试析《黑暗骑士》的黑色元素

作品编号:CZ11

作者:隋一方

学校:池州学院

试析《黑暗骑士》的黑色元素
171211215 17广编2班 隋一方

摘要:20世纪40年代一种新的电影类型发展出来了,但或许更正确的说法是它发明了自身。这种类型在其出现若干年后被命名为黑色电影,它改变了言情剧的某些元素,扰动了某些有关性别及牺牲和受难的必然性的好莱坞套路。电影制作者和电影观众都没有注意到——至少从有意识和清楚表达的层面来说——他们正在用一种新的视觉风格讲述一种新的故事。它作为一种文化需求的回应而出现,而且基于已然存在的电影化元素发展起来。
关键词:黑色电影;蝙蝠侠;黑暗骑士;小丑


20世纪40年代黑色电影诞生,它阴沉、悲观、诡谲,幻灭的基调使人们陷入阴影,困惑、扭曲、噩梦连连的同时,却又被它粗粝的黑白影像捕获,它以独特的视觉风格成为了美国类型电影中最特殊的一部分。在20世纪中期,世界格局变化,社会环境动荡,早期许多宏大的乌托邦理想破灭,所以其产生的文化背景则是——反乌托邦现实主义。这一点与《黑暗骑士》的故事产生背景不谋而合,而经典黑色电影“世界出错了”的社会态度也与此片如出一辙。
一、蝙蝠侠的诞生
20世纪30年代,全球性的经济大危机爆发。这次的经济危机是以农产品的价格下跌为起点的,加拿大小麦过量生产,美国强迫压低所有农产品产地基本谷物价格。而且当时一股投机热导致大量资金从欧洲抽回,随后在美国发生了令人恐慌的华尔街股市暴跌。大规模的失业,使人们焦虑、不安、颓废,廉价的报纸连环漫画成为经济萧条中人们最容易获得的娱乐方式。1935年1月11日,纽约的大小报摊上,出现了“趣味漫画第一期”杂志。它被称为第一本DC漫画。在成功塑造了超人这一英雄形象后,DC的编辑们又带来了一个新的英雄人物——蝙蝠侠。蝙蝠侠的形象改变了以往人们对于超级英雄的认识,他不是完美的,而是有自己的弱点和缺陷在的。蝙蝠侠的存在就是惩罚罪人。蝙蝠侠形象的诞生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同时期德国的冷硬派侦探小说的影响,他们极善于创造一个黑暗腐朽的地下世界:这个世界满是瘾君子和抢劫犯、性虐狂,还有一种无所不在的不道德感,而那些愤世城俗但道德上安全的侦探角色不仅非英雄、反讽且自省,而且他们也是不屈不挠、狡猾但有缺点并脆弱的。三十年代的冷硬派侦探小说与其他两股潮流(二战时的文化骚动和德国表现主义)共同推动了黑色电影的发展,而在《黑暗骑士》这部片子里则充斥着大量的黑色电影的影子。
二、黑色电影与《黑暗骑士》
毫无疑问的,不管是从人物设定,角色服装,场景构建,光影效果以及故事背景等,《黑暗骑士》都与黑色脱不了干系。
(一)黑色电影与哥谭市
黑色电影通常都是关于内爆而非外爆的。而在内在爆裂和外在毁灭之间,还存在着另一种可能性。一个看似梦魇不断的世界:眼花缭乱的视野,漫长而黑暗的街道,怪异的个体晃荡在一片由下等脱衣舞厅、可怕的汽车旅馆、油田、荒凉灰色的十字路口以及敞开的阴沟所组成的不稳定地界上。换言之,就是要通过升级的表现主义视觉来阐述现代性。拿哥谭市来讲,衰败的贫民区与繁荣的金融中心同处一市,表面上繁华热闹,其实暗地里却早已开始糜烂,社会的各个阶级相互分裂与决斗,各种利益团体盘根错节,腐败像鸦片一样一点一点地侵蚀着这座城市, 就连制度也成了罪恶的爪牙。一座具有多个典型美国大城市特征(金融发达的纽约、犯罪率极高的芝加哥等)的哥谭市就此诞生。导演将“真实的世界”变成了一个腐败、焦躁、社会秩序混乱、非法交易横行的小城市。这像极了黑色电影大师奥逊·威尔斯拍《邪恶的接触》的表现手法,以一种局外人的视角来审视50年代中期刚刚从约瑟夫·麦卡锡和反共浪潮、罗织罪名的政治迫害——一片道德和政治腐败的沼泽中脱身的美国。这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二)黑色电影与蝙蝠侠
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黑色电影快速发展并达到高潮。黑色电影的阴暗感大多得归功于战时和战后期间文化的黑暗情绪。黑色电影中关于男性的孤独和脆弱、女性的不忠和凶狠等主题,都源自当时美国人灵魂深处的一种极大的不安全感。这种类型的黑暗视觉及其迷狂、受伤的男人,反映的是战后阶段的文化焦虑。正如DC漫画蝙蝠侠系列畅销的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人民焦虑、不安、无助、恐惧,人们希望能够有这么一个超级英雄从天而降伸张正义,惩恶扬善。而蝙蝠侠刚好满足了他们的精神需求。成为一个安慰群众的符号。而且主人公不再是刻板的善恶分明的类型化人物,而是具有更加复杂的内心世界,并且有着前所未见的精神空虚与情感缺憾。超级英雄、超级正义感、超级能力都来自于超级痛苦和超级悲剧。影片中的蝙蝠侠布鲁斯·韦恩是韦恩集团的唯一接班人,家庭美满幸福。但是世事难料,一场偶然的事故,布鲁斯的父母被歹徒残忍杀害,年幼的布鲁斯亲眼目睹了一切,却由于自己的懦弱恐惧而无能为力,这让布鲁斯的心灵蒙上了一层深深的阴影。随着年龄的增长布鲁斯内心的恐惧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则是愤怒与仇恨。他对哥谭的制度失望透顶,他决心去寻找犯罪的本质。他认为哥谭市需要一个在体制之外的超级英雄。于是布鲁斯背负着巨大的伤痛和正义感成为了蝙蝠侠。正是布鲁斯少时的残酷经历,悲痛的教训给了他动力,成就了蝙蝠侠。
(三)黑色电影与小丑
说到《蝙蝠侠:黑暗骑士》,最令人眼前一亮,记忆深刻的就是小丑一角。此片完全颠覆了小丑以往滑稽的形象,疯狂的行为和标志性的舔嘴唇撸头发动作,将黑暗、怪异与疯狂展现的淋漓尽致。演员希斯莱杰也凭借此片小丑一角取得了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荣誉。由此可见小丑这个角色在人们心中的重量。如果说蝙蝠侠是正义的化身、光明的象征,那么绝对光明的对立面就是绝对黑暗。小丑这个角色从一出世就带着对抗蝙蝠侠的使命,代表邪恶,来自黑暗,制造混乱。在影片中小丑在医院对新任检察官哈维说过这样一句话:“你知道什么是混沌吗?”“它就是…公平。”由此可见小丑对于公平仍怀有希冀,他想要建立一个新的公平秩序。只不过蝙蝠侠是站在所谓正义的一方对抗社会不公,而小丑是站在所谓邪恶的一方抗拒不公。而所谓正义与邪恶并没有明确的界限,理智与疯狂也是互为表里,相伴相生。与其说小丑是在怀疑人性的善,发掘出人性的阴暗面,倒不如说小丑曾经也对哥谭的善,哥谭的正义公平怀有希望,只不过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下,攒够了失望。那种彻底的失落、失势、无法摆脱现行混乱的无力感,使小丑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既然无力改变混沌,那不如就彻底置身于混乱与独立中。黑色电影元素在小丑身上得以充分体现,他像极了二战后黑色电影类型的反派人物,在道德上具有双重人格,对周围世界充满敌意,愤世嫉俗却又孤立独行。这种疯狂、怪异、失控从一开始就就标记出了黑暗特质,极具德国表现主义风格。就是这个角色带着迷人的黑暗魅力,对人们充满着致命诱惑。从电影符号学来说,小丑一角具有明显的电影第二符号学属性,他的身上体现出了人最原始的本能、冲动和欲望,具有“本我”核心的以破环为目的的攻击本能,即死的本能。人们能从他的身上发现无意识里的自我本能,他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在小丑这里可以使观众被压抑的潜意识欲望获得一种假想的满足。小丑作为一种脸谱化的象征符号,在哥谭市这个真实又虚化的环境里,任何观众都可以成为他,他也可以是任何人。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威尔斯阴暗而纵深的场面调度,通过明暗对比照明法和深焦摄影的结合运用,在此片中也显著体现出来,尤其是小丑故意被捕,被关在牢里的时候,镜头是透过一条条的铁栏杆缓慢向前移,以黑暗的深焦形式呈现小丑所处的空间,采用透视线条脱节的构图方式,让观众对画面失去视觉掌控力,然后小丑就处于画面正中间,阴郁嘲讽又邪魅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屏幕,创造出了一个既诱人又带威胁感的神秘氛围。
结语
总的来说,作为一部超级英雄电影,《蝙蝠侠:黑暗骑士》是一部绝对值得一看的影片。它并没有很单一的去宣扬正义的力量,也没有过多超级英雄狂虐反派的过瘾桥段,它更着重于去挖掘人物的深层性格,探讨人性的善与恶,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展现给人们正义与邪恶实际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它给了观众接收更多信息的可能性,也给了观众更多去思考、感悟、自我认识与反省的机会。而黑色电影元素一直流行于今天的原因,大概是黑色电影从产生之初,就是形态各异的,以至于人们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无规则无章法无限制使得黑色电影肆无忌惮的生长,最终它以一种支配性的、风格化的视觉图谱和它叙事体现出来的某种意味超越了特定电影类型和传统类型概念,成为“超类型”的风格标记。其透露的对世界的看法:厌世、罪恶、偏执、欲望和绝望、异化社会中渺小个体宿命的无力感、对人性中某些潜在特质的惊讶和恐惧等,都是社会现实的映射,都回应了时代的潜在要求。

参考文献:
《电影、形式与文化》(第三版) 【美】罗伯特·考尔克 著
《影视美学》(修订版) 彭吉象 著